大腸鏡檢查

簡介

結腸內視鏡檢查  [或稱大腸鏡檢查(colonoscopy)],是用一支柔軟而可彎曲的內視鏡由肛門進入直腸,經乙狀結腸、降結腸、橫結腸、升結腸直至盲腸部位進行大腸檢查。

在檢查期間,醫生會觀察腸內的狀況或病變,如︰潰瘍或瘜肉等。

有需要時,醫生會通過各種輔助儀器抽取病變組織進行化驗,甚至作止血或瘜肉切除術。

短片大腸鏡其實是什麼儀器呢?

檢查對象

應接受檢查人士:

  • 缺鐵性貧血
  • 明顯大便出血或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
  • 大便習慣無故改變、便秘、持續腹瀉或腹痛
  • 其他X光檢查顯示患有大腸疾病
  • 「炎症性腸病」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) 患者

篩查

  • 大腸鏡檢查一般年齡為50歲以上,以篩查「瘜肉」(polyp) 及腸癌。
  • 若有近親患有大腸「瘜肉」或腸癌,篩查年齡應提早至40歲。
  • 「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」 (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) 或「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」(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, HNPCC) 等患者,更應20歲開始篩查

監控

  • 若第一次大腸內視鏡為「正常」或有「增生性瘜肉」(hyperplastic polyp),建議十年後,再作檢查。
  • 若患有「腺瘤性瘜肉」(adenomatous polyp) ,則視乎數目、大小等因數,相隔三至五年再作檢查。
  • 若曾患大腸癌,應在手術後第一年、及後毎三至五年作檢查

 

短片哪些人患上大腸癌的風險較高?

 

參考文獻

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2009. Rex DK, Johnson DA, Anderson JC, et al. Am J Gastroenterol 2009;104:739.

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screening and polypectomy: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‐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. Lieberman DA, Rex DK, Winawer SJ, et al. Gastroenterology 2012;143:844.

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Resection: Recommendations of the US Multi-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. Kahi CJ, Boland CR, Dominitz JA, et al. Gastroenterology. 2016 Mar;150(3):758-768.

檢查風險

約1/3 病人在檢查後,腸胃會短暫感到輕微不適,但嚴重的「不良事件」(adverse event) 並不常見,因普通篩查(包括即時切除「瘜肉」)而發生的整體比率為0.28%,其中超過85%是與切除「瘜肉」有關。與大腸鏡直接有關的死亡率為0.007%。

 

「不良事件」包括:

  • 因鎮靜劑和止痛藥引起「心肺」事件,佔「不良事件」的67%,發生比率為0.9% 。較常見的有輕微短暫的血氧或心率變動,嚴重但罕見的有「呼吸驟停」(respiratory arrest)、「心肌梗死」(myocardial infarction)、「中風」、「休克」等。嚴重事件通常與病人本身已知或隱藏的疾病有關。
  • 「穿孔」(perforation) 的發生比率為0.01%-0.1%(不同醫學文獻引述的數字略有出入),可導致大腸「穿孔」的原因為:被大腸鏡推進時的力刺穿或扯破、「氣壓性創傷」(barotrauma)、切除「瘜肉」。
  • 「出血」的發生比率為0.01%-0.1%,同樣與切除「瘜肉」及其大小、數目和「組織學」有關。其他風險因數:低血小板、或凝血異常的情況或藥物。
  • 以「電刀」切除「瘜肉」後,  有0.003%-0.1% 的病人會有「局部腹膜炎」(localized peritonitis) 的徵狀。(postpolypectomy electrocoagulation syndrome)
  • 「感染」可由檢查本身、或不當消毒程序引致。曾有報告指大腸鏡檢查後,可在4%的病人血液短暫找到細菌的踪影,但確實致病的機率卻極微。
  • 其他文獻曾記載但相當罕見的還有「氣體爆炸」、「脾破裂」、盲腸炎、「憩室」炎、「腸系膜撕裂」等。

 

參考文獻

Complications of colonoscopy. ASGE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, Fisher DA, Maple JT, Ben‐Menachem T, et al. Gastrointest Endosc 2011;74:745.

檢查費用

參與 「大腸癌篩查計劃」 (CRCSP) 的合資格人士到本中心進行大腸鏡檢查的收費為 $ 0 (查詢:39558750)

非參與「計劃」的人士,

大腸鏡檢查基本收費為HK$10,700,已包括:

  • 鏡房及內視鏡(CV290處理器,CF-HQ290L大腸鏡)
  • 內視鏡醫生(非指定腸胃內科專科醫生、或外科專科醫生)
  • 監測儀器
  • 保護衣物
  • 靜脈注射用品
  • 鎮靜劑及止痛藥各一
  • 氧氣
  • 活檢鉗一「支」
  • 腸鏡報告
  • 記憶棒及內視鏡圖片

基本費用不包括下列項目:

  • 若需「監察麻醉」(Monitor Anaesthetic Care, MAC),由麻醉科醫生注射麻醉藥,檢查時會完全沉腄,額外麻醉科醫生費用為 HK$3,200
  • 病理學檢查:HK$1,500起
  • 若需使用「電刀」切除「瘜肉」,「電刀」儀器費用為HK$1,000,其他一次性工具亦須收費
  • 若需指定大腸鏡醫生,請致電查詢收費

 

短片如何選擇去醫院還是日間中心做檢查呢?要請麻醉科醫生嗎?

檢查前準備

請預先決定麻醉方法:

  • 選擇(一)靜脈麻醉(IV sedation):由進行檢查的醫生注射鎮靜劑和止痛藥,檢查時不會完全没有知覺;
  • 選擇(二)監察麻醉(Monitor Anaesthetic Care, MAC),由麻醉科醫生注射麻醉藥,檢查時會完全沉腄(須額外支付麻醉科醫生費用)。

注意事項:

  • 檢查前七天停止服用任何鐵製劑(補血藥)及纖維粉(Metamucil),檢查前三天進食低渣(低纖維)食物,以免影響檢查結果。檢查前一天黃昏按處方服用「腸道清潔劑」以排清結腸積便(詳情請參考「結腸鏡檢查飲食指引」)。
  • 檢查前六小時禁食,藥物及少量清水除外。
  • 高血壓病人,檢查當日早上可如常服用血壓藥。糖尿病人,當日請勿注射胰島素及服用糖尿藥。服用抗血小板藥(例如:Aspirin)或薄血藥的病人,應徵詢處方該藥物醫生的意見,以決定是否暫停還是繼續服用。
  • 基本醫學評估,包括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原因和症狀、已知疾病和病歷、現有服用藥物、過敏反應、以及任何可能影響大腸內視鏡進行和風險的資料
  • 簽署手術同意書,簽署前應充分了解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的原因、選項、以及風險
  • 假牙、眼鏡及金屬飾物須在檢查前脫下

 

短片檢查前三天如何戒口呢?

檢查後護理

  • 鎮靜劑 / 止痛藥 / 麻醉藥藥力通常會在一小時內慢慢減退,若感覺正常便可進食。
  • 請安排家人陪同下回家。當天應避免操作機器、簽署法律文件、駕駛及飲用含酒精飲料,免生意外。
  • 若有任何不適,或懷疑出現併發症(例如大便出血,或持續腹痛等)請致電我們、或徵詢醫生意見。遇有緊急情況,應立即到就近急症室求診。
  • 大腸內視鏡檢查只能診斷大腸(直腸和結腸)和小腸末段的疾病,如病徵持續,應考慮檢查其他系統 / 器官,可聯絡我們、或徵詢醫生意見。

篩查成效

大腸鏡,是篩查大腸「瘜肉」及腸癌最準確的方法。然而,即使是所謂「優質」的大腸內視鏡檢查,仍有高達25% 的「瘜肉」、甚至腸癌會逃過「法眼」。

 

檢查時錯過了「瘜肉」的原因可以是:

(一)大腸內積便太多;

(二)檢查時間太短;

(三)「瘜肉」扁平不明顯;

(四)大腸本身結構彎曲、以及蠕動「褶皺」引致的盲點。

檢測和切除「瘜肉」的能力越高,便越有效防治大腸癌。因此,科技人員便不斷研發各種功能,提升大腸內視鏡檢測「瘜肉」的能力。我們的大腸內視鏡,都可使用「窄頻影像」系統,配合更亮的光源,有「高清」的解像度,170度「視場」(field of view),「近距焦點」(near focus),以及額外的射水通道(用作沖洗積便)。當然,還需病人依從術前飲食指引,以及醫生嚴謹的檢查程序。

大腸癌篩查計劃

有關計劃的詳情,可瀏覽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

 

大腸癌篩查計劃 Colonscreen

其他:胃鏡檢查

 

查詢: info@bestview.hk     +852 3955 8750